在温州北白象至南白象段的甬台温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繁忙的机器轰鸣声与过往车辆的隆隆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施工画卷。近日,这一施工现场因为一项创新技术而备受瞩目——温州交发大桥有限公司研发的“桥下吊装防碰撞预警系统”,在确保工人安全的同时,成功入选2024年度浙江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十大“金点子”。
整个过程的核心,便是在施工中引入了毫米波雷达与声光报警设备,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安全隔离网”。安全总监尹翔介绍道,施工区域与现有温州大桥之间的距离仅有50厘米,吊装作业时面临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这是一道看不见的防护线,”尹翔指着上方的亮红警报灯说。“只要吊装设备或吊物一接近这道雷达网,系统就会实时监测并立刻发出警报,提醒操作人员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这么做不仅提高了作业安全系数,也确保了桥梁本身在施工中的安全性。
该项目的施工设备是采用了现代化的汽车吊,配备了先进的激光雷达,能够在吊臂周围进行360°的监控。当激光雷达探测到与障碍物的距离不足50厘米时,同样会启动声光报警,给操作人员极佳的视觉和听觉提醒,极大提升了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对突发情况的反应速度。
魏佳保,现年28岁,作为项目中的一名操控技术人员,深知这项技术的重要性。在一次操作中,他就经历了系统发出的警报,迅速调整了吊机的方向,避免了意外。他感慨道:“这种系统就像为我们安装上了‘眼睛’,在关键的时候能提醒我们,确保了工人的安全。”
为加强安全意识,项目部还创新性地引入二维码信息化管理,在每个设备上都配备了二维码,实施工程人员可以通过扫描获得实时的设备状态信息。此外,项目组为每位司机配备小米运动手环,实时监测工作状态,以做到有效的自我保护。
项目实践证明,安全管理并不是单纯依靠技术方法,还需要实施工程人员的自身意识提高。在温州这个车水马龙的地方,往往因为环境复杂,安全风险隐患频繁出现。因此,施工团队采取了一系列保安措施:如设立不安全叫停机制,一经发现潜在危险,施工将立即暂停,直至隐患消除为止。
温州北白象至南白象段改扩建项目是浙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完工后将极大地提升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同时提升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促进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该项目不仅是连通地方的重要通道,更是推动浙江省交通发展的重要一环。
温州交发大桥有限公司在多个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项目中,逐渐打响了“安全施工”的品牌。他们正在努力探索,将安全与智能的理念深层次地融合,借此提升施工标准,为全国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树立榜样。
随着科技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温州的这一创新技术不仅在工程项目施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为其他城市乃至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一项项防碰撞技术的应用,让我们正真看到了现代科技如何在保障施工安全的同时,推动着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未来,相信温州将在安全建设的道路上继续引领风骚,创造更多的“金点子”。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